星期六, 4月 07, 2007

方法論七: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Ordinal
Interval

1.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分類。Ordinal,順序的。Interval,間隔的。分類是根據某些共有的特質為基礎,而將若干項目與現象分成數類的過程。分類有時以持有或未持有某一因素為分類標準(如君主制與非君主制,議會中的男議員與女議員)。或根據程度分類(如一黨制、二黨制、多黨制,或根據執政黨欲取得半數以上票數,而分為安全、競爭與邊際三種選區)。[1]
對於變項的處理,順序的測量(ordinal measurement)則比分類更進一步,把類別按其所包含的該變項的多少而順序排列。間隔的測量(interval measurement),則除了把若干類別按其所含的某一共同變項的多少而順序排列,而且決定不同類別的距離。[2]

2.research review
三者皆為測量變項的方式,為進行量化的研究時所必備的工具。社會科學利用統計分析的研究,多限於兩項變項,多重變項則較少見,而且各學科之間亦有所差異,其中社會學及心理學是較早使用統計方法的學科。
關於這三種測量方式的嚴謹度並不互相排斥,而是步步前進,也就是說,一切間隔的測量同時也是順序的測量與名份的測量;而一切順序的測量也同時是名份的測量。至於測量的嚴謹度,則應盡可能地達到較高的層次,因為我們測量是為了研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變項關係,而利用嚴謹度不同的資料所做的事是大為不同的,利用嚴謹層次較高的資料所能完成的成果不僅較多,而且較為有用。

3.case
1.分類,然後把所研究的對象歸類,這是最起碼的測量變項方式,此即所謂名份的測量(nominal measurement),把一個名稱歸於所研究的對象。例如:測量國籍,賦予「日本人」、「中國人」、「泰國人」等。名份的測量是每一個案置於一個變項的類別,但卻不能告訴我們這些類別彼此如何相聯。
2.順序的測量,則進一步把類別按其所包含的該變項的多少而順序排列。這種測量隱含之意為使用者已大體有一量表的觀念,不過這「量表」只是雛形而已。例如:社會學者測量人的社會地位,用(低級—勞工—中等—高等)。
3.間隔的測量,為最嚴謹的,除了把若干類別按其所含的某一共同變項的多少而順序排列,而且決定不同類別間的距離。進行間隔性的測量,我們必須具有一項共同單位,以便用來量度量表上的距離。社會科學研究中常見的間隔測量的例子為:國民生產毛額、選區投票率、戰爭傷亡等。
舉例而言,研究年齡與投票參與的關係,可用以下三種方式:
1.把年齡當作一個名份的量度單位,如此我們便可不處理排列的順序與類別間的距離。
2.把年齡當作一個順序的量度單位,而不處理類別間的距離。
3.把年齡當作一個間隔的測量單位。
採用第一種方式,我們可以發現年齡與投票參與間確有某種關係存在,這可由不同年齡類別者的投票率不同看出,若此二變項無關,則各類別的投票率應相等才對。也就是說,名份的測量能使我們發現變項是有關的,抑或無關的。這對發展理論的確有用,但用處則相當有限。第二種方式,便將年齡的不同類別排列起來,不僅可發現變項是有關的,也可知道關係的形式。選舉研究中有一項相當重要的發現:投票率隨年齡正比遽增,至某一頂點,然後逐漸下降。用第三種方式,我們不僅可知變項間的關係及其型式,而且可明白一項變項隨另項變項之改變所作的改變的速率(即投票率隨年齡之變所作的變易之程度)。[3]
4.opinion
社會科學對於統計的應用已逐漸普遍,未具統計學基礎的研究者甚難看懂量化的研究報告及論文。這對於社會科學測量變項間之關係,並進而發展理論,實有相當大的助益。
測量變項的三種層次的方式,以間隔的測量最為嚴謹,可獲得的資料及相關性也最多,所以在條件許可之下,研究者應儘量進行間隔的測量,以發現變項間的關係。
社會科學的學者們對於量化的適用性亦曾有所爭論,極端的則為反量化者及泛量化者。其實我們在進行研究時,資料能夠量化,就量化,不能量化則先不進行量化,並不影響其研究成果。




[1] 林嘉誠、朱浤源,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民國七十九年),頁46。
[2]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六年),頁183。
[3]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六年),頁183~18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