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3月 30, 2008

這次﹐狼真的來了嗎﹖



這次﹐狼真的來了嗎﹖

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有個宏亮的聲音警告說﹐人類活動最終將把地球上的資源消耗殆盡。人們的悲觀預言一次次被證明是錯誤的。每一次﹐都會發現新資源、新技術﹐推動社會繼續發展。
如今﹐這種古老的擔憂再度縈繞人們的心頭。

星期五, 3月 14, 2008

第二週參考筆記

民主道德之基礎內容:
1. 負責:民主政治的成敗,可說是人人有責,人人負責。作為公僕的治者,所負的政治責任(罷免)和法律責任(彈劾),不僅基於法律的規定,而由基於個人的責任心。
2.容忍:對於異見的容忍、對於少數的容忍、對於在野黨的容忍。
3.妥協:妥協是一種協調。
4.守法:民主政治就是法治政治。遵守法律不僅保障個人權利,更免於受到他人侵犯。
 
古典民主理論者主張人人參政,而且認為政治參與的內容應豐富;修正主義者認為這是既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在一個分工的社會,政治應由專職的精英負擔重要的責任,一般民眾的參與僅限於選擇領導者,只要在此過程中具有真正的決定權,就可不必擔心無法控制精英的行為。對精英政治行為過多的控制,會影響政治決策的品質與施政的效率。
 
西方人民正日益認識到:(1)一味促進經濟成長的代價太高,如汙染、公害與能源危機問題日益嚴重(2)有必要參與睦鄰與社群活動,參與工作單位的制度決策,以維護人的價值(3)在寡頭壟斷經濟下的資本主義,既無法解決經濟危機,又不能符合消費者的期望。
 
直接民主的優點:(1)直接民主使公民得以超控自身的命運,因而強化公民對政治的控制力,它是民主政治唯一的純粹形式。(2)直接民主教化出較具政治訊息以及對政治涉入較深的公民,因而直接民主得以發揮教育上的效益。(3)直接民主有助於公民表達自身的看法和利益,而無须假借自我取向的政客之手。(4)直接民主強化統治的正當性,因為人民更可能接受由他們自己所決定的政策。其缺點:(1)缺乏效率(2)缺乏分工(3)缺乏專業知識(4)不易妥協

星期二, 3月 11, 2008

第二集:小國大業(荷蘭)

第二集:小國大業(荷蘭)

--------------------------------------------------------------------------------
  
  【 序 】

  在歐洲西北部,有一個和英國隔海相望的國家,它的面積只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半北京,它的名字叫作荷蘭。

  在八百年以前,這裏是一片沒有人煙,只有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從12世紀到14世紀,才逐步形成了人類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蘭仍有三分之一的國土位於海平面以下。如果沒有一系列複雜的水利設施阻擋,荷蘭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每天將被潮汐淹沒兩次。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紀的時候,卻是整個世界的經濟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區。一個僅有150萬人口的荷蘭,將自己的勢力幾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被馬克思稱為當時的“海上第一強國”。

  荷蘭人創造奇跡的故事,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敍述呢?

  
  大海總是在最平靜的地方掀起波濤。歷史像大海,總是在最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創造奇跡。荷蘭人崛起的故事,是從銀白色的鯡魚開始的。

  由於海流的變化,每到夏季,就有大批的鯡魚洄游到荷蘭北部的沿海區域。荷蘭人每年可以從北海中捕獲超過1000萬公斤的鯡魚。

  採訪:荷蘭北方航海博物館 館長 維歇爾·克爾克邁爾

  它對荷蘭的經濟太重要了,很多人以此為生來掙錢。

  14世紀時,荷蘭的人口不到100萬。當時約有20萬人從事捕魚業,小小的鯡魚為五分之一的荷蘭人提供了生計。

  但是,鯡魚是一種自然資源,造物主並沒有給荷蘭人獨享的權利。生活在北海邊的其他民族,都組織了捕撈鯡魚的船隊。為了爭奪漁場,荷蘭人和蘇格蘭人之間曾爆發過三次戰爭。是什麼力量使得荷蘭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呢?

  1358年,在荷蘭北部的一個小漁村中,一個名叫威廉姆·伯克爾斯宗的漁民發明了只需一刀就可以除去魚腸子的方法。

  採訪: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 教授 威廉·范德莫倫

  把鯡魚的肚子剖開,把內臟取出,把頭去掉,然後把鹽放在裏面,這樣可以保存一年多的時間,那時候沒有冰箱,這種方法很獨特,所以,那就是為什麼荷蘭的鯡魚能夠在全歐洲暢銷,特別是英格蘭。

  荷蘭漁民的一把小刀,將一種人人都可以染指的自然資源,轉化為荷蘭獨佔的資本。直到今天,許多荷蘭人在食用鯡魚時,仍刻意保持著這種幾個世紀前形成的飲食習慣,鯡魚被去除內臟之後,不經過任何烹調,直接提著魚尾一口吞下。

  採訪:荷蘭國務委員 約裏斯·福爾胡弗

  從捕魚業開始,(荷蘭)產生了和東北歐、英格蘭、南歐、非洲的貿易。由捕魚的傳統產生了海上(貿易)的傳統。

  借助鯡魚,荷蘭人開始了商旅生涯。如今在鹿特丹的一些古老房屋上,仍可以見到鯡魚的圖案。這些並不醒目的標誌似乎在提醒人們注意:鹿特丹作為世界第一大港的歷史,就是從一隻只裝滿鹹鯡魚的大缸開始的。

  一旦以貨物的流通和交換作為謀生手段,原本不利的地理位置也開始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

  地處西北歐的荷蘭,面朝大西洋的北海,背靠廣袤的歐洲大陸,歐洲的兩條主要水道,從這裏入海。為了排澇,荷蘭人修建了多條運河,構成了當時歐洲最發達的水上交通網。這些優勢使得荷蘭具備了成為歐洲新的商品集散地的可能。

  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給歐洲帶來前所未有的商業繁榮,也為荷蘭提供了成就商業帝國的歷史性機遇。

  如果說,最早開始遠洋冒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依靠暴力去進行赤裸裸的財富掠奪,那麼,緊隨其後的荷蘭人由於缺少強大的王權和充足的人力資源,十分自然地選擇了依靠商業貿易來積累財富,同時也積累著足以讓自己強盛起來的競爭技巧和商業體制。

  作為中間人、代理人、加工者和推銷商,荷蘭人從葡萄牙和西班牙那裏裝載香料、絲綢和黃金,然後把它們運銷到歐洲各地。返航時,他們又為這兩個最早的海上霸權國家運去波羅的海產糧區的小麥、瑞典的鐵器、芬蘭的木材,以及自己生產的海軍補給品。

  但是,荷蘭商人很快發現,在這項利潤豐厚的貿易中,他們不得不面對來自英格蘭商人強有力的挑戰。當時,英格蘭的面積比荷蘭大三倍,人口是荷蘭的五倍。作為大西洋中的島國,它比荷蘭有著更加優越的地理位置。這一次,荷蘭人將依靠什麼樣的手段,擊敗強大的競爭對手呢?

  就像發明一刀就能取出鯡魚腸子的方法來打敗對手一樣,荷蘭人打敗英格蘭是從設計一種造價更加低廉的船隻開始的。

  採訪:荷蘭海運博物館 館長 約斯特·舍肯伯魯克

  英國商船上的水手都帶著武器,所以,他們的船就需要更加堅硬的木頭,而荷蘭的船幾乎沒有裝備武器。所以,考慮這些因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荷蘭的船造價很便宜,用荷蘭的船運送貨物也很便宜,於是荷蘭就成為了歐洲的海上馬車夫。

  此前,典型的歐洲商船都建造有可以架設火炮的平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防止海盜襲擊。荷蘭人第一個冒險建造出了一種僅能運送貨物而不可裝置火炮的商船。

  這樣做的代價是,每一次航行都變成了充滿風險的命運賭博,但它的好處是造船的成本低,價格只有英國船隻的一半,於是,貨物的運費也低。即使這樣,荷蘭人還不滿足,為了能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他們又在船隻上加上了一種特殊的設計。

  採訪:荷蘭北方航運博物館 館長 維歇爾·克爾克邁爾

  它的設計很獨特,它的船肚子很大,所以船身很大很圓。而甲板很小。這樣的做法是因為,在斯堪的納維亞,船所繳納的稅取決於甲板的寬度,甲板越窄,付的錢越少,所以,荷蘭人造的船甲板很小,船肚子很大,利潤也就越多。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著這種船,荷蘭人贏得了享譽世界的“海上馬車夫”的稱號。

  但是,要想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僅僅依靠特殊的船隻顯然不夠,最終決定勝負的關鍵,是那些駕駛船隻的人。

  採訪:荷蘭北方航運博物館 館長 維歇爾·克爾克邁爾

  1596年到1598年,一個有名的人叫巴倫支,他是荷蘭的一個船長,他試圖找到從北面到達亞洲的路線。他經過了三文雅,現在一個俄羅斯的島嶼,但是他們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

  三文雅地處北極圈之內,巴倫支船長和17名荷蘭水手在這裏度過了8個月的漫長冬季。他們拆掉了船上的甲板做燃料,以便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保持體溫;他們靠打獵來取得勉強維持生存的衣服和食物。

  在這樣惡劣的險境中,8個人死去了。但荷蘭商人卻做了一件令人難以想像的事情,他們絲毫未動別人委託給他們的貨物,而這些貨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們生命的衣物和藥品。

  冬去春來,倖存的商人終於把貨物幾乎完好無損地帶回荷蘭,送到委託人手中。他們用生命作代價,守望信念,創造了傳之後世的經商法則。在當時,這樣的做法也給荷蘭商人帶來顯而易見的好處,那就是贏得了海運貿易的世界市場。

  阿姆斯特丹,荷蘭海運博物館。每個星期天,這裏都要舉行一個特殊的活動,目的是讓孩子們通過切身體驗來學習荷蘭的歷史。這樣的活動年復一年地重複著,哪怕只有一個孩子參加也從不間斷。教師由不同職業的志願者擔任,他們一絲不苟地帶領孩子們重溫四百多年前荷蘭水手的生活。

  今天,荷蘭的成年人經常向孩子們重複這樣一句話:“荷蘭之所以還是荷蘭,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照顧好了自己的生意。”

  荷蘭人的祖先不僅僅是照顧好了自己的生意,實際上在距今五百多年前的16世紀末,他們幾乎壟斷了歐洲的海運貿易。

  採訪:荷蘭海運博物館 館長 約斯特·舍肯伯魯克

  在某一段時間,荷蘭船隊的數量比英格蘭、法國和蘇格蘭海上商船的總和還要大。荷蘭的商船大概有1800艘,它們可以把貨物運到歐洲的每一個角落。

  伴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城市作為交易的市場、儲存貨物的倉庫、維修船隻的工廠,在荷蘭逐漸興旺起來。漸漸地,生活在這些城市中的人們發現,一個超越商業貿易甚至是超越經濟生活的難題,擺在了他們的面前,這就是到底應該由誰來管理城市,應該怎樣管理城市?

  和歐洲其他地方一樣,一開始,荷蘭城市的主人是那些貴族們,因為城市是總是建立某個貴族的領地之上。貴族們建立起小型的軍隊,名義上是為城市提供保護,實際上是依靠武力取得稅收。

  採訪:荷蘭烏德勒茲大學政治歷史系 教授 伊多·德漢

  這意味著,在城市裏,有錢人比較有權力,他們可以主導討價還價,貴族們依靠生意人給他們提供財富。

  採訪:荷蘭國務委員 約裏斯·福爾胡弗

  商業和城市的興起使人們產生了對經濟自由的渴望。

  日漸富有的市民們最終做出一個讓人驚訝的選擇。他們像購買貨物一樣,從貴族手中買到了城市的自治權。從此,市民們自行立法,貴族不能直接向他們收稅。“市民自治”為荷蘭的城市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動力。到西元15世紀末,將近一半的荷蘭人生活在城市中。

  採訪: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 教授 威廉·范德莫倫

  每個城市都努力獲得更多的貿易機會,城市由有錢的商人統治,由他們來決定城市的管理。

  這座建於15世紀的市政廳,每隔15分鐘就會再現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場面:貴族將城市的管理權轉交給市民。發生在荷蘭歷史上的一個瞬間,借助這個特殊的計時工具成為了永恆。

  就在荷蘭人忙於經營城市的時候,整個歐洲的政治版圖開始發生急劇的變化。

  一些雄才大略的君主,憑藉蒙古大軍西征傳入的火藥,摧毀了騎士們守衛的貴族城堡,建立起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和法國這樣一些君主集權的國家。這些國家擁有著割據的貴族領地和獨立的商業城邦無法比擬的優勢,它們可以有效地動員和組織起整個民族的力量。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靠這樣的優勢,率先進入了世界大國的行列。

  開始的時候,荷蘭人似乎不為這種潮流所動。他們滿足於生活在彼此獨立的城市中,這些城市唯一關注的事情就是盡可能多地增加財富。

  採訪: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 教授 威廉·范德莫倫

  如果像英國、法國、西班牙一樣有一個在國王統治下的國家,就會有很多別的問題,比如國王想要擴張使自己的國家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這就會花很多錢。

  但是,在1543年,不管荷蘭人情願與否,都不得不去面對國家這個問題。那一年,西班牙國王通過政治聯姻的方式取得了荷蘭的統治權。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很有意思。當西班牙國王宣佈荷蘭是西班牙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時,荷蘭人認同了這種說法;當西班牙國王重新劃分荷蘭的行政區域時,他們坦然地接受了;當西班牙國王為荷蘭派來新的總督時,他們也順從地臣服了。但是當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二世把手伸向他們的錢袋時,荷蘭人奮起反抗了。

  採訪:荷蘭烏德勒茲大學政治歷史系 教授 伊多·德漢

  菲利浦二世需要很多的錢,因為他一直和法國打仗,要用大量的錢維持。他希望得到永久的財力保障,而荷蘭人拒絕這樣做,他們只同意在一段的時間內提供部分的錢。

  荷蘭的獨立戰爭爆發了。一開始,西班牙的軍隊輕而易舉地粉碎了荷蘭人一盤散沙似的抵抗。在不到六年的時間裏,就有15萬荷蘭人死於非命。嚴峻的現實,讓各自為政的荷蘭省份不得不團結起來。1579年,來自荷蘭北方七個省的代表在這間大廳中簽署協議,組成軍事同盟共同對敵。

  此後,戰爭開始向有利於荷蘭人的方向轉化,一方面是由於荷蘭人的聯合,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菲力浦二世在歐洲四面樹敵,連年的爭霸戰爭耗盡了西班牙的國力。

  1581年7月26日,來自荷蘭各起義城市的代表在海牙鄭重宣佈:廢除西班牙國王對荷蘭各省的統治權。

  把國王像一個不稱職的經理人那樣打發回家之後,荷蘭人突然發現,他們實際上已經擁有了一個國家。

  那麼,這個國家應該交由誰來管理和保護呢?

  採訪:荷蘭萊頓大學法學院 教授 埃弗特·阿爾克馬

  他們並不急著說,我們現在沒有國王,因為那時候從沒有人這麼做過,他們不能說我們是共和制的,因為這對他們來說還太前衛了。

  對於那些領導獨立戰爭的商人們來說,他們最想得到的不是政治權利而是商業利潤,所以,他們希望找到一個強有力的保護者,由他來照顧荷蘭的安全,而自己去照顧好自己的生意。

  一個匪夷所思的現象出現了:荷蘭人將自己的國家託付給了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英國女王爽快地同意了做他們的君主,並派出軍隊保護荷蘭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但是,精明的商人們很快發現,英國女王收取的保護費,實際上比他們趕走的西班牙國王還要高。

  採訪:荷蘭烏德勒茲大學政治歷史系 教授 伊多·德漢

  荷蘭的城市說,不,我們不這麼認為,也許這不是一個很好的主意。我們可以有統治者,但是,他的權力不會太大。

  1588年,在奧蘭治親王威廉的領導下,七個省份聯合起來,宣佈成立荷蘭聯省共和國。這是一個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國家。很多歷史學家說,它是世界上第一個“賦予商人階層充分的政治權利的國家”。

  採訪:荷蘭國務委員 約裏斯·福爾胡弗

  這在荷蘭非常典型,它是一個共和民主的混合,實際的政治權力是在商人和知識精英的手中。

  採訪: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教授 威廉·范德莫倫

  不同的省,尤其是擁有沿海城市的省份,由城市的商業精英們統治,而整個國家政府、這些省的代表和統治者,也由這些家族產生,所以,你可以認為,荷蘭共和國有點像家族的企業。

  嶄新的國家誕生了,但它的未來仍處於重重迷霧之中。如果用國土、資源、人口等條件來衡量,荷蘭幾乎不具備作為國家生存下去的條件。更何況組成共和國的七個省份依然是各自為政。

  採訪:荷蘭萊頓大學法學院 教授 埃弗特·阿爾克馬

  它的結構非常鬆散,各省之間絕對獨立,他們只能在決定稅收上取得一致,在其他方面,如果他們意見不統一,就不能做出任何決定。所以,它非常鬆散,有時可以把他們比做現在的歐盟。

  這個結構鬆散的小國,幾乎是在剛剛建立的時候,就不得不面對一次嚴重的危機。在獨立之前,與西班牙的貿易是荷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但是獨立之後,西班牙國王封鎖了本國的所有港口,禁止荷蘭商船駛入西班牙。

  經濟的生命線被扼斷了,新生的共和國出路在哪里?

  荷蘭憑藉著自己的商業直覺,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優勢。因為這片土地上擁有人數眾多、對財富充滿強烈渴望的商人階層,如果將他們的愛財之心轉化為一種力量,那麼,荷蘭就擁有了比王權更為強大的武器。根據這個優勢,荷蘭人決定從精明的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靠自己去開闢前往東方和美洲的航線。那麼,遠洋航行需要的大量資金又從哪里來呢?

  1602年,在共和國大議長奧登巴恩維爾特的主導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就像他們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國家一樣,如今,他們又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組織。

  採訪: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 教授 維姆·範登德爾

  是的,可以這麼說。它是第一個聯合的股份公司,為了融資,他們發行股票,不過不是現代意義的股票。人們來到公司的辦公室,在本子上記下自己借出了錢,公司承諾對這些股票分紅,這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籌集資金的方法。

  採訪:荷蘭阿姆斯特丹歷史博物館 館長 洛德韋克·瓦赫納爾

  他們聚集了650萬的資金,差不多相當於300萬的歐元,而那時候,這些錢值幾十億,用這些錢他們建立了公司。

  通過向全社會融資的方式,東印度公司成功地將分散的財富變成了自己對外擴張的資本。甚至,阿姆斯特丹市市長的女僕也成了東印度公司的股東之一。成千上萬的國民願意把安身立命的積蓄投入到這項利潤豐厚,同時也存在著巨大風險的商業活動中,一方面是出於對財富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因為荷蘭政府也是東印度公司的股東之一。政府將一些只有國家才能擁有的權利,折合為25000荷蘭盾,入股東印度公司,這就大大增加了東印度公司的許可權和信譽。

  採訪: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 教授 維姆·範登德爾

  (政府給東印度公司的特權是)可以協商簽訂條約,發動戰爭,這樣它就成了在亞洲的獨立主權個體,或者說從南非到日本的整個地區,它都可以像一個國家那樣運作。

  在一切準備妥當之後,東印度公司的船隊出航了。西班牙國王幾乎是用鄙夷的態度對待這個不自量力的挑戰者。但是,在東印度公司成立後的短短五年時間裏,它每年都向海外派出50支商船隊,這個數量超過了西班牙、葡萄牙船隊數量的總和。

  採訪:荷蘭阿姆斯特丹歷史博物館 館長 洛德韋克·瓦赫納爾

  前十年他們(東印度公司)沒有付任何的利息,因為投資者喜歡把錢投到造船、造房子,以及在亞洲建立一個貿易王國上面。做完這些,十年後,公司第一次給股東派發了紅利。

  連續十年不給股東們分紅利。這樣的經營方式為什麼能夠得到投資者的認可?

  這是因為:荷蘭人同時還創造了一種新的資本流轉體制。1609年,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誕生在阿姆斯特丹。只要願意,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可以隨時通過股票交易所,將自己手中的股票變成現金。

  早在四百多年前,在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中,就已經活躍著超過1000名的股票經紀人。他們雖然還沒有穿上紅馬甲,但是固定的交易席位已經出現了。

  這裏成為當時整個歐洲最活躍的資本市場,前來從事股票交易的不僅有荷蘭人,還有許許多多的外國人。大量的股息收入從這個面積不超過1000平米的院子,流入荷蘭國庫和普通荷蘭人的腰包,僅英國國債一項,荷蘭每年就可獲得超過2500萬荷蘭盾的收入,價值相當於200噸白銀。

  當大量的金銀貨幣以空前的速度迴圈流通時,荷蘭的經濟血脈開始變得擁堵起來。這一次,荷蘭人解決問題的探索直接進入了現代經濟的核心領域——這就是建立銀行。

  採訪:英格蘭銀行博物館 館長 約翰·基沃恩

  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於1609年,大約比英國銀行早一百年,它是一個城市銀行、財政銀行和兌換銀行。它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所有一定數量的支付款都要經過銀行,因此,阿姆斯特丹銀行對於荷蘭的經濟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發明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信用。那時叫做“想像中的貨幣”。

  為了保障銀行的信用,阿姆斯特丹市通過立法規定:任何人不能以任何藉口限制銀行的交易自由。由此,一個看上去不可思議的現象出現了:當荷蘭和西班牙的軍隊正在海洋上廝殺時,西班牙貴族手中的白銀仍可以自由地從阿姆斯特丹銀行的金庫中流進流出。荷蘭的銀行,可以合法地貸款給自己國家的敵人。

  採訪: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 教授 威廉·范德莫倫

  荷蘭人建立他們的政府,包括國家政府、地方政府都是為他們的商業利益服務的。

  採訪:荷蘭國務委員 約裏斯·福爾胡弗

  當時歐洲不同的王國王室之間進行不停的爭鬥,荷蘭始終在這些爭鬥中保持中立,而且它更專注於經濟的發展。

  歷史學家們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荷蘭的市民是現代商品經濟制度的創造者,他們將銀行、證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責任公司有機地統一成一個相互貫通的金融和商業體系,由此帶來了爆炸式的財富增長。

  到17世紀中葉,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全球商業霸權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此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15000個分支機搆,貿易額占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遊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在東亞,他們佔據了中國的臺灣,壟斷著日本的對外貿易;

  在東南亞,他們把印尼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他們建立的第一個殖民據點——巴達維亞城,構成了今天雅加達的雛形;

  在非洲,他們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新航線的要塞好望角;

  在大洋洲,他們用荷蘭一個省的名字命名了一個國家——新西蘭;

  在南美洲,他們佔領了巴西;

  在北美大陸的哈得遜河河口,東印度公司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城,今天,這座城市的名字叫作紐約。

  採訪:荷蘭阿姆斯特丹歷史博物館 館長 洛德韋克·瓦赫納爾

  阿姆斯特丹人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呢?請看這幅圖,這幅《阿姆斯特丹女神》。17世紀阿姆斯特丹是世界的中心。這就是為什麼阿姆斯特丹女神的手放在了地球的上面。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地球,這個世界是我們的。

  馬克思這樣評價道:1648年的荷蘭:已達到了商業繁榮的頂點。

  正是在1648年,阿姆斯特丹的市民們決定建造一座新的市政廳。出於對品質的考慮,市民們沒有預先規定工程完工的期限。實際上,他們一共花費了八年的時間和超過70噸的黃金,來營造這座宏偉的建築。

  只有正在創造歷史的人們,才會有這種追求不朽的野心。

  1656年,新的市政廳落成了。市民們進行了連續七天的狂歡。馮德爾,這位被稱為荷蘭“莎士比亞”的偉大詩人,特意為市政廳寫了一首頌歌,歌詞裏唱道: “……我們阿姆斯特丹人揚帆遠航……利潤指引我們跨海越洋。為了愛財之心,我們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海港。”

  在馮德爾創作這首頌歌的時候,荷蘭東印度公司派出的一個外交使團,揚帆遠航去了遙遠的東方。

  1656年,荷蘭使團到達北京。入主中原剛剛八年的大清朝廷,以一種興奮的態度接待了他們。但荷蘭人遇到了那個時候所有到中國的外交使團都會遇到的一個麻煩,就是在覲見皇帝時必須行三拜九叩的大禮。事實上,一直到18世紀末,幾乎沒有一位歐洲國家的外交官願意接受這種苛刻的天朝規矩。但是,荷蘭人卻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順治皇帝接見了荷蘭使團,並高興地賞賜給這個來自世界上最富庶國家的使團大量禮物。回到住處,一個叫約翰·尼·霍夫的使團成員寫下了他們答應跪拜條件的原因:“……我們只是不想為了所謂的尊嚴,而喪失重大的利益。”

  荷蘭人的重大利益是什麼,就是通商和賺錢。

  作為一個稱霸全球的商業共和國,17世紀的荷蘭從貿易中獲得的巨額財富沒有體現在王公貴族的豪奢宮殿中,它們被中產階級商人們用來建造和裝飾自己的住宅。荷蘭人富裕的生活圖景,被弗美爾、倫勃朗等一批卓越的現實主義畫家真實地記錄下來。

  採訪:荷蘭倫勃朗紀念館 博士 桑德拉·貝希托爾

  在阿姆斯特丹有很多的藝術家,我們知道17世紀的時候,荷蘭出現了大量出色的油畫作品。17世紀中期,在阿姆斯特丹大約有800萬到1500萬張油畫作品。那時,每個人都喜歡油畫,每個階層的家裏都有油畫,人們可以在市場買到這些作品。

  在這些作品中幾乎看不到國王、大臣和貴族,普通人、平凡的生活成為藝術殿堂的主角。一貫被忽略的芸芸眾生,他們的喜悅、憂傷、內心中湧動的情感,甚至隱蔽的欲望,都被一一描繪下來。

  這是17世紀的藝術大師弗美爾筆下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荷蘭清晨。溫暖的色調、正常的生活秩序,構造出平靜、祥和的氛圍。主人公身上洋溢著蓬勃的生命力。只有良好的營養,充足的睡眠才能塑造出如此健康的體型。這種專注、平和的表情,只會出現在那些沒有對饑餓的恐懼,不用時刻擔心流離失所,在富足的環境中渡過一生的人們的臉上。

  直到今天,荷蘭人的日子依然像這位廚娘一樣富足和安逸,荷蘭這個商業帝國所開創的商業規則,仍然在影響著世界。

  1688年9月,一支龐大的艦隊從阿姆斯特丹港拔錨起航,這些船上載著荷蘭的最高執政官威廉三世和兩萬名荷蘭士兵。威廉三世此行是受英國議會的邀請,前去保護英國國民的“宗教自由和財產”。

  歷史的安排竟是這樣的巧合。17世紀末期,荷蘭發展的速度慢了下來,逐漸失去了左右世界的霸權。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威廉三世離開荷蘭到英國,都成為了世界中心舞臺的一次極有象徵意義的轉移。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來源:CCTV.com

星期六, 3月 08, 2008

葡萄牙、西班牙

第一集:海洋時代(開篇·葡西)

--------------------------------------------------------------------------------
西元1500年前後的地理大發現,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相互競爭的歷史大幕,由此,大國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座標。

五百年來,在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大舞臺上,相繼出現了九個世界性大國,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

大國興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



絕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西元1500年前後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從那個時候開始,人類的歷史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類生活在相互隔絕而又各自獨立的幾塊陸地上,沒有哪一塊大陸上的人能確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還是圓的,而幾乎每一塊陸地上的人都認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西元1500年前後,中國正處在明朝統治之下。鄭和的船隊七下西洋,但不是為了開拓貿易,而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德威。鄭和死後,中國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

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與歐、亞、非大陸繼續著商業往來,但他們的活動範圍基本上局限在印度洋沿岸。

這是當時歐洲人筆下的世界,已知的三塊大陸——歐洲、亞洲和非洲,分別由三個信奉基督教的國王統治,其他地方都是混沌未開。

但就在西元1400年以後的兩百年間,歐洲繪圖人筆下的幾大塊陸地宛如正在成長的胚胎,逐漸由模糊的團狀,演變成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見的模樣。

正是從那個時候起,割裂的世界開始連接在一起,經由地理大發現而引發的國家競爭,拉開了不同的文明間相互聯繫、相互注視,同時也相互對抗和爭鬥的歷史大幕。

不可思議的是,開啟人類這一歷史大幕的,並不是當時歐洲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歐洲大陸西南角上兩個面積不大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們相繼成為稱雄全球的霸主,勢力範圍遍及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

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推動小小的伊比利亞半島征服海洋、進而主宰世界長達一個多世紀呢?



第一集 海洋時代


征服是從被征服開始的。從西元前11世紀到西元11世紀的兩千多年中,伊比利亞半島上戰火連綿不斷,這塊土地曾先後被羅馬人、日爾曼人和摩爾人征服。正如一個個奮不顧身的鬥牛士,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一刻也沒有停止同入侵者的抗爭,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種仿佛根植于基因中的追求刺激、喜歡冒險的豪情。

漫長的兩千多年,眼淚、創痛和犧牲終於換來了寶貴的自由。

西元1143年,一個獨立的君主制國家葡萄牙,在光復領土的戰爭中應運而生,並且得到了羅馬教皇的承認,這是歐洲大陸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



採訪:葡萄牙歷史學家 J·H·薩拉依瓦

12和13世紀葡萄牙的特點是,它不是一個封建割據的國家,而是人民的王國,葡萄牙的國王不僅受到貴族、也就是他的臣屬的支援,而且得到百姓的擁戴。


強大的王權使葡萄牙人有了強烈的民族歸屬感,但實現國家的強盛卻還有很長一段路程。葡萄牙只有不到十萬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資源十分匱乏,東面近鄰的綿綿戰火,又不斷侵擾著這塊貧瘠的土地,獨立之後的葡萄牙王國在經歷了兩個世紀之後,也依然是危機四伏、風雨飄搖。

這個率先建立的民族國家究竟能夠持續多久?強大的君主制將會給它帶來什麼?葡萄牙民族的未來在哪里?一直靠近海捕撈謀生的人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被稱作“死亡綠海”的大西洋。



這個船型的紀念碑,是1960年葡萄牙政府為紀念“航海家恩裏克”逝世五百周年而建的,碑的正面寫著:“獻給恩裏克和發現海上之路的英雄”。正是海上之路使葡萄牙擺脫了貧窮和落後的境遇,正是在恩裏克的帶領下,葡萄牙啟動了征服大海的行程。

恩裏克出生在1394年,是葡萄牙國王若昂一世的第三個兒子。

當時的歐洲正從蒙昧的中世紀走出,發軔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如星星之火逐步燎原,科學和人文的思想一點、一點地照亮了歐洲的天空。

就在恩裏克王子12歲的時候,1406年,一本塵封了一千兩百多年的書籍的出版,引發了一場地理知識和觀念的革命,這就是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學指南》。



採訪:原葡萄牙航海紀念委員會主席 若爾金·麥哲倫

這本書和希臘其他學者的許多作品一樣,在當時一度被世人遺忘。其間,在亞洲,這本書並沒有被遺忘。而在西歐,一直到1406年才在義大利被關注,從15世紀末期開始被印刷出版,才得到較為廣泛的流傳。

儘管從今天看,托勒密繪製的世界地圖謬誤百出,比如,非洲和南極緊緊相連,除歐洲、亞洲、非洲以外,世界是一片漫無邊際的海洋,赤道沒有動植物生存等等,但在當時,它比起那些虛無縹緲的神話和道聼塗説的遊記,仍然提供了許多較為可靠的地理資訊。

世界真的是托勒密描繪的這個樣子嗎?大西洋真的無法航行嗎?巨大的問號折磨著歐洲大陸,也燃燒著癡迷於地理學和航海戰略的恩裏克王子。



與此同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大變故又把葡萄牙推向了歷史的前臺,撬動歷史的主角就是這些今天看起來毫不起眼的胡椒粒。

今天,連歐洲人自己也很難理解,他們的祖先為什麼會對香料如此依賴!

採訪:西班牙皇家國際戰略研究所 研究員 卡洛斯·馬拉穆德

在當時,14、15世紀的時候,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是依賴香料,因為當時沒有冰箱。所以歐洲人對於香料的需求十分急迫,香料在歐洲市場的價格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利潤豐厚的香料貿易,先是被阿拉伯商人壟斷,接著,商路又被突然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阻斷。歐洲急於擺脫困境,不論是神聖的宗教,還是世俗的商業,都希望能找到強有力的措施來扭轉這種局面。在陸地上的軍事突圍失敗之後,焦躁不安的歐洲人開始到海洋尋求出路。

歐洲人如何才能成功呢?


薩格裏什,葡萄牙最南端的一個小漁村,直到今天,這裏仍然荒涼無比。

根據葡萄牙編年史的記載,15世紀時,在恩裏克王子的主持下,這裏曾經建立過人類歷史上第一所國立航海學校,曾經有過為航海而建的天文臺和圖書館,這座建於15世紀的燈塔,經歷了近六百年的風霜雪雨,依然驕傲地矗立著。


採訪:葡萄牙宗教學 教授 娜塔麗亞·科雷雅·格德斯

根據當時史料的記載,尤其是傳記作家費爾南·洛佩斯的記載,堂·恩裏克王子是一個非常慎重、果斷的人,他非常清楚他需要什麼,善於同其身邊的出色幕僚相處。



我們無從知道看起來面容古板的恩裏克王子是因為具有雄才大略而包容,還是因為包容而具有了雄才大略。義大利人、阿拉伯人、猶太人、摩爾人,不同種族、甚至不同信仰的專家、學者,聚集在他的麾下。他們改進了中國指南針,把只配備一幅四角風帆的傳統歐洲海船,改造成配備兩幅或三幅大三角帆的多桅快速帆船,正是這些20多米長、60到80噸重的三角帆船最終成就了葡萄牙探險者的雄心;他們還成立了一個由數學家組成的委員會,把數學、天文學的理論應用在航海上,使航海成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科學。



採訪:葡萄牙歷史學家 J·H·薩拉依瓦

航海發現是首先在葡萄牙作為國家計畫的,是一個全國計畫,是一個由一個王子主持的計畫。這使得葡萄牙的航海大發現不像那些商人為貿易所進行的孤立探險,而是一個兩百年來有規劃、有系統組織的任務和策略。



通過二十多年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原來神秘莫測、令人望而生畏的大西洋逐漸顯露出一些規律。葡萄牙人終於向南出發了。



每個到葡萄牙遊覽的客人,羅卡角是必然的選擇,這裏是歐洲的“天涯海角”,是遠航的水手們對陸地的最後記憶。

剛剛進入秋天,冰冷的海風已經吹打得遊人無法立足!

千百年來,這塊伸入海水的巨石就像一個孤獨的老人,無奈地守望著波濤洶湧的大西洋,守望著歐洲的夢魘。直到16世紀,葡萄牙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卡蒙斯在搏擊大海的征程中創作了史詩《葡萄牙人之歌》,羅卡角才一掃往日荒涼、失落的陰霾,一躍而成為歐洲人開拓新世界的支點。



“陸地在這裏結束,海洋從這裏開始。”(字幕)



一天天,一年年,有的人回來了,有的人消失了。

西元1443年,在恩裏克王子的指揮下,從羅卡角出發的葡萄牙航海家穿越了西非海岸的博哈多爾角。在此之前,這裏是已知世界的盡頭。

為了這一天,恩裏克王子和他的船隊已經奮鬥了21年。

與中國鄭和的混合艦隊相比,葡萄牙人的兩三條帆船微不足道,但是,憑著愛冒險的天性、對財富的渴望以及強大的宗教熱情,葡萄牙人終於衝破了中世紀歐洲航海界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極限。



採訪:葡萄牙波爾圖大學 副校長 路易士·亞當·達·豐塞卡

隨著海外擴張的繼續推進,人們到達了越來越多的海域,於是形成了對“大海洋”、即今天的大西洋的全新認識,過去人們認為,“大海洋”僅僅是一個沿海狹長的海域,現在他們發現,這個大海洋比他們想像的大得多,它同時向南、向西無限地延伸。



隨著葡萄牙人沿著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源源不斷的黃金、象牙、以及非洲胡椒湧入里斯本,充滿了葡萄牙的國庫。

幸運的是,就在葡萄牙大張旗鼓地進行海洋探索並從中獲利的近一個世紀裏,歐洲的其他地區還在中世紀的封閉中明爭暗鬥:

英格蘭和法蘭西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貴族之間戰爭不斷;

德意志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幾百個邦國在進行著遠交近攻的遊戲;

義大利的城邦正享受著傳統貿易帶來的最後一段美好時光;

而葡萄牙的鄰國西班牙還在為光復國土而戰。



到1460年,被葡萄牙繪在地圖上的非洲西海岸已經達到了4000公里。就在這一年,恩裏克去世了,這個終生未婚、在薩格裏什苦修了45年的聖徒又回到了父母的身邊。

雖然恩裏克一生從未親自出海遠航,卻無愧於“航海家”的稱謂,因為歐洲航海界所有載入史冊的偉大發現,都是以他傾一生之力組織實施的航海計畫作為起點的。



西元1487年7月,恩裏克去世27年之後,葡萄牙航海事業的繼承者若昂二世國王,派迪亞士率三艘帆船繼續沿大西洋南下。

航行半年後,船隊突然遭遇了一次罕見的風暴,在被風暴裹挾、被動地向東南方漂泊了13個晝夜之後,迪亞士命令船隊掉頭北上,這時,他意外地發現:船隊已經繞過了非洲的最南端。為紀念這次九死一生的傳奇經歷,迪亞士給這個海角取名“風暴角”。

但若昂二世卻鄭重地將這個名字改為“好望角”。現在,只要再努一把力,葡萄牙人就能到達夢寐以求的東方。商路即將打通,意味著財富的香料貿易很快就要掌握在葡萄牙的手中了。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葡萄牙遭遇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就是剛剛統一的鄰國西班牙。那麼,西班牙人將憑藉什麼和葡萄牙競爭呢?



格拉納達是今天西班牙境內最具有伊斯蘭風情的城市,伊斯蘭建築的經典之作阿爾漢布拉宮,經過了幾個世紀的火災兵難,仍然優雅端莊。

五百多年前,西班牙光復運動的最後一仗就在這裏進行。1490年春天,西班牙的伊莎貝爾女王率領十萬大軍包圍了格拉納達。



採訪:西班牙軍事史學家 胡利奧·佩尼亞蘭達·阿爾瓦爾

西班牙王國的重建,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收復失地的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整整八個世紀。到15世紀,格拉納達王國還處於穆斯林信徒摩爾人的統治之下。



在格拉納達對面的這座石頭城堡裏,伊莎貝爾女王親自督戰。這位女王平素一身潔白,每天要沐浴更衣四次,美貌曾驚豔歐洲王室。但此次她發下重誓:不奪取格拉納達決不脫下自己的戰袍。



1492年1月2日,在西班牙軍隊的猛烈攻擊下,摩爾人棄城投降。長達八個世紀的戰爭宣告結束。伊莎貝爾女王親吻了格拉納達的土地,與她的丈夫費爾南德國王一起進入阿爾漢布拉宮。

而就在西班牙的統一剛剛完成的時候,歷史給西班牙送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隨著女王進入格拉納達的隊伍中,有一位等待女王召見的熱那亞人,他就是後來名動天下的克裏斯托夫·哥倫布。

從當時已經普遍傳播的地圓學說中,哥倫布產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向西走也能到達東方。哥倫布相信,他的航海計畫能很快將歐洲人帶到東方,但是,在此前的六年中,哥倫布在葡萄牙卻一直遭受冷遇。



採訪:西班牙古鐵雷斯·梅利亞多學院 副院長

費爾南德·阿梅利戈·古埃爾沃阿蘭戈

若昂二世沒有接受哥倫布的建議,是因為葡萄牙的航海策略主要是越過好望角,經過非洲再向東,尋求新的航路到達亞洲,從而和印度進行貿易。



航海知識豐富的葡萄牙專家們認為:向西航行到達東方的實際距離,將遠遠超過哥倫布的預測。但正是葡萄牙專家這個正確的判斷,使葡萄牙王國喪失了一次歷史的機遇。

1492年1月,剛剛完成統一大業的伊莎貝爾女王第三次召見了哥倫布。

葡萄牙依靠海權的迅速崛起,讓整個歐洲嫉妒得紅了眼,但財力、物力和人才的缺乏使所有的國王、貴族、商人們望而卻步。雄心勃勃的伊莎貝爾女王用23年的時間締造了統一的西班牙,現在,她開始成為西班牙遠洋探險的總贊助人。



採訪:西班牙古鐵雷斯·梅利亞多學院 教授 索尼亞·阿爾達·梅西亞斯

只有統一的國家才有足夠的實力和決心,來資助哥倫布這樣一場偉大的航行,這也充分展示了當時歐洲封建強國的力量和決心。



哥倫布與西班牙王室的談判進行了三個月。

出生在布商家庭的哥倫布,從小就耳濡目染討價還價的商業行為,在葡萄牙的八年航海經歷又給了他提高價碼的理由,哥倫布理直氣壯地為自己爭取足夠的權益。

而女王也並不認為與一個普通百姓坐下來討論利益分配的問題有什麼不妥。



採訪:西班牙國家遠端教育大學 主講教授 卡洛斯·馬丁內斯·蕭

對於殖民地的佔領,雖然是由探險者完成的,但是其基礎在於同王室簽訂的合同和條約,這就好像在合唱中當頭的是領唱一樣,得到的殖民地由探險者進行殖民,但是殖民地的主權還是屬於王室的。



1492年4月17日,雙方簽訂協議,國家的意志同航海家的願望最終結合在了一起。

哥倫布被任命為發現地的統帥,可以獲得發現地所得一切財富和商品的十分之一併一概免稅;對於以後駛往這一屬地的船隻,哥倫布可以收取其利潤的八分之一。



8月3日,帶著女王授予的海軍大元帥的任命狀,哥倫布登上甲板,對女王資助給他的三艘帆船下達了出航的命令。

向西。再向西。帆船駛入了大西洋的腹地。

為了減少船員們因離開陸地太遠而產生的恐懼,哥倫布偷偷調整計程工具,每天都少報一些航行裏數。但即便如此,兩個月後,一無所獲的船隊依然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10月10日,不安和激憤的船員們聲稱繼續西行就將叛亂。激烈爭論後,哥倫布提議: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還看不見陸地,船隊就返航。



採訪:西班牙國家遠端教育大學主講教授 卡洛斯·馬丁內斯·蕭

他這麼做無疑是十分明智的,因為僅僅在這次騷亂三天之後,曾經反對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陸地!”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英雄就在這一刻誕生了!

哥倫布和他的船員看到的陸地,就是今天位於北美洲的巴哈馬群島,從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開始連接在一起。

雖然哥倫布至死都認為他到達了印度,但事實上,他到達的既不是中國,也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歐洲人從來都不知曉的新大陸。

因為哥倫布的誤判,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擁有了一個同他們毫不相干的名字——印地安人,直到今天,我們還感覺他們仿佛是亞洲的遠方親戚。

就在哥倫布出發的這一年,人類最早的地球儀製作完成了,在這個地球儀上,屬於美洲大陸的這個位置還是一片大海。



西班牙人成功的消息震動了整個歐洲。這一天——10月12日,後來被定為西班牙的國慶日。

歡迎儀式十分熱烈,伊莎貝爾女王兌現了向哥倫布允諾的所有物質和精神獎勵,哥倫布在六個印地安人的簇擁下,舉著五彩斑斕的鸚鵡招搖過市。

但最早看到哥倫布凱旋的並不是西班牙女王伊莎貝爾,而是曾經拒絕了哥倫布的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哥倫布返航時首先到達里斯本,若昂二世專門接見了他。

半信半疑的若昂二世拿來一碗幹豆子,讓哥倫布帶來的印第安人在桌子上擺出新世界的模樣。這個地理遊戲後來讓他暗自捶胸頓足:“見識短淺的人啊,我為什麼讓這樣重要的大事溜走了呢?”

一切已經無可挽回,未知世界才剛剛浮出海平面,競爭就已經擺在兩個毗鄰的航海大國面前,誰將擁有未來世界的發現權呢?



採訪:葡萄牙歷史學家 J·H·薩拉依瓦

在那個時代,關於大海的理論認為,大海不是開放的,人們都認為大海屬於它的發現者,毫無疑問,是葡萄牙人發現了它。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談判,1494年6月7日,在羅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這個小鎮簽署條約:在地球上劃一條線,然後像切西瓜一樣把地球一分兩半。葡萄牙拿走了東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懷裏。

從當時繪製的這幅油畫上看,討價還價的過程異常激烈,但事實上,精確的計算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無論是葡萄牙人還是西班牙人,與歐洲以外的大陸才剛剛有了一點點接觸,還沒有人準確地知道這個地球究竟有多大。

採訪:西班牙古鐵雷斯·梅利亞多學院 院長 伊西德羅·塞甫爾維達·穆尼奧茲

這個條約在西方文明中產生的意義在於確立了大國瓜分殖民地的先例,這一趨勢在後來的柏林條約中達到了頂峰,歐洲各國坐在一起將全世界已知和未知的地方全都加以分配,形成了當今世界格局的雛形。我們可以說西方世界開始全球擴張始於這個條約。



遊戲規則已經制定,接下來的事情就是看誰的行動更迅速了。

1498年5月,經過四年的生死考驗,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率領的船隊終於抵達印度的卡利卡特港,這也正是七十年前鄭和下西洋時,展示天國德威的地方。

與鄭和不同,葡萄牙人這次帶來的不只是友好的問候,當印度人問他們到來的目的時,達·伽馬很簡練地回答說:“基督徒,香料”。這正是葡萄牙孜孜以求的目的,經過近一個世紀的艱難探索,恩裏克王子的願望終於變成了現實,歐洲航海家幾十年知識和勇氣的積累開始轉化為耀眼的財富。



面對葡萄牙在東方的成功,西班牙再次出發。

1519年9月20日,又一個被葡萄牙冷落的航海家麥哲倫,帶著5艘船和265名船員,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的航行。

這無疑是一次劃時代的壯舉,它的意義甚至可以和人類離開地球登上月球相比,所不同的是,當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壯小心翼翼地邁出那一步的時候,他知道全世界至少有七億人正在為他喝彩。

但450年前的麥哲倫卻沒有那麼幸運。在歷經1080個日夜、17000公里航程之後,1521年9月5日,就在這個宏偉的教堂裏,18位環繞地球的倖存者手擎點亮的蠟燭,為在這次史詩般的偉大航行中死去的勇士祈禱,其中包括他們在菲律賓被殺的船長麥哲倫。

18盞燭光是那麼微弱,但它照亮的卻是人類文明的進程!

現在展現在西歐人眼前的,已不是一個半球的四分之一,而是整個地球了。



地球飛快地旋轉,製圖員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仍然滿足不了人們對修訂版地圖的需求,地圖在潮濕和未著色的時候就被取走,航海家開闢的新航線成為了歐洲控制世界的鐵鏈。

在堅船利炮的猛烈攻擊下,一個個海上交通戰略要點相繼成為葡萄牙的囊中之物,正是利用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個據點,葡萄牙壟斷了半個地球的商船航線。在16世紀初的前五年中,葡萄牙的香料交易量從22萬英鎊迅速上升到230萬英鎊,成為當時的海上貿易第一強國。



與葡萄牙在東方的收穫相比,西班牙在美洲大陸上的掠奪更加直接。

據統計,從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從美洲得到18600噸註冊白銀和200噸註冊黃金,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中有83%被西班牙佔有。

與歐洲人的擴張相伴隨的,卻是美洲兩大文明中心的悲歌。到1570年,戰爭屠殺和歐洲傳來的流行病,使墨西哥地區的人口從2500萬下降到265萬,秘魯的人口由900萬下降到了130萬。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從那以後急劇減少了90%。



採訪: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學 教授 安東尼奧·曼努埃爾·埃斯帕尼亞·歐西門

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王室聯合起來時,就是在葡萄牙的菲力浦一世或者是西班牙的菲力浦二世統治期間,據說菲力浦王國的太陽從來不降落,因為葡萄牙和西班牙國王的版圖到達了整個世界,從墨西哥到菲律賓、中國、印度和非洲。



在歐洲,西班牙統治著近一半的天主教世界;在亞洲,它征服了菲律賓;而除巴西以外的美洲都歸西班牙所有。葡萄牙的殖民地遍佈非洲、巴西、以及環大西洋、印度洋航線的島嶼。

伊比利亞半島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跡,這奇跡會不會也像神話故事那樣,見首不見尾,縹緲不定,來去匆匆呢?



這是馬德里唯一一個以國家名字命名的廣場,西班牙的驕傲——作家賽凡提斯的紀念碑赫然矗立在正中央,每一個走近賽凡提斯的人,都忍不住要用手摸一下騎著瘦馬的堂·吉訶德和緊隨其後的僕人桑丘。



採訪:西班牙古鐵雷斯·梅利亞多學院 院長 伊西德羅·塞甫爾維達·穆尼奧茲

賽凡提斯生前出版了許多書,他的戲劇作品在當時也大受歡迎,但是,他年老時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他所認識的那些大人物都沒有給他足夠的生活資助,以至於他死的時候仍然十分貧困。



賽凡提斯的命運,在有意無意間折射了伊比利亞半島的榮辱興衰。

在強大的王權和狂熱的宗教信仰的支撐下,伊比利亞半島征服了海洋、獲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樣湧入的財富,幾乎都用來支撐為宗教信仰、為殖民擴張而進行的戰爭,而沒有用來發展真正能夠讓國家富強起來的工商業。勢力強大的王公貴族不願意看到工商業的發展導致新興勢力的崛起,他們甚至荒唐地把數以萬計的從事工商業的外國人,從自己的國土上趕走了。



採訪:西班牙國家遠端教育大學 主講教授 卡洛斯·馬丁內斯·蕭

西班牙漸漸習慣了,不去投資本國的工業,而轉身購買國外昂貴的商品,久而久之,國內的工業極度萎縮,而貨幣又急劇貶值,人們卻還沉迷於消費。



採訪:原葡萄牙航海紀念委員會主席 若爾金·麥哲倫

我們知道,一個機構極有可能因為沒有能力做出改變而“死亡”。我也知道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擴張時期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就是因為不能做出改變而衰落。



羅卡角的太陽緩緩落下,這是歐洲大陸的最後一抹陽光。

到16世紀下半葉,曾經擁有難以計數的金銀和無比強大的國家機器的伊比利亞半島,在世界性的演出中開始謝幕。流水一般湧入的財富又像水一樣流走了,除了奢侈的社會風氣,沒有留下像樣的產業,老百姓甚至也沒有獲得像樣的衣、食、住、行。

或許,沉醉于中世紀英雄夢想的堂·吉訶德至死都不明白,他的盾牌掩護的是一個舊世界,他的長矛刺向的是一個新世界,其結局只能是不斷重複的無奈和失敗!

世界歷史舞臺上的第一場大戲悲劇性地落幕了。下一場,將會是哪一個國家,身披新世界的霞光登場演出呢?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來源:CCTV.com

星期二, 3月 04, 2008

第一週參考筆記

民主 vs 民本 vs 民粹
(多數統治) (開明專制) (populism)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西元前五世紀時,古代希臘半島雅典(Athens)實施直接民主制度,其主要特點有三:1.小國寡民,採行城邦之治(city-state)。2.設置公民大會,用抽籤方式決定議員與官吏(政治領袖)。3.藉奴隸從事勞務為公民服務,奴隸與婦女不得參政。

西元前五世紀,羅馬政治制度的發採取形式的民主,實際上有時則實行貴族或寡頭政治。

三權分立的初步建立(行政權---執政官,立法權---元老院,司法權---護民官與監察官)與制衡觀念的提出。

直接民主------公民投票(對事)
間接民主------代議政治

西元一六二八年國會提出「權利請願書」(Pelition of Right),規定非經國會同意,英王不得向人民攤派捐款、宣佈戒嚴及駐兵民房,亦不得以政治問題拘捕與處罰人民。

英國於一六七九年通過「人身保護法」(Habeas Corpus Act),一六八八年光榮革命後,於次年通過「權利法典」(Bill of Rights),規定英王不能微稅募兵,議員在國會中有言論、行動之自由,人民有請願之權等。

英國於一八三二年通過改革法案,人民選舉權的增加,擴大國會中政治代表的基礎。一八三八年的憲章運動(Chartist Movement),人民立法要求調整選區,這使得國會受到選民的控制。爾後,於一八六七年與一八八四年又通過兩次革新方案,放寬選舉資格,建立平等的選舉區制,英國至此才建立真正民主的議會制度。
 
一七七六年獨立戰爭成功,建立其自由民主的樂土。美國各州於一七八一年同意建立「邦聯」,並於一七八七年制定憲法,成立「聯邦」,實行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成為世界上第一部三權分立的成文憲法,體現自由民主政治的具體落實。
 
法國於一七八九年發生大革命,其中人權宣言的發表:「人生而永續具有自由平等的權利。社會榮譽只能以公共利益為基礎。所有政治組合的目的是爲了保護天賦而不可侵犯的人權;此等權利是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